![]()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突破2亿,并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养老问题成为一大社会热点问题。早在去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鼓励探索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如今,政策又往前推进了一步,“以房养老”离我们越来越近。 我国四地区开展“以房养老”保险试点 据悉,我国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有规划地试点“以房养老”。何为“以房养老”?所谓“以房养老”,简单地说叫“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给保险公司,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养老机构提供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老人身故后,房子归保险公司所有,将其处置所得收益来偿还老人花去的钱。 [详细] 关键词:60岁以上、房屋独立产权、500万 根据保监会下发的《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房养老保险产品的投保人群限定为60岁以上、拥有房屋完全独立产权的老年人,试点期间单个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合同的初次抵押贷款金额不得超过500万元。 [详细] “以房养老”走进现实并不容易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省吃俭用给子女留一套房,是他们最大的心愿。那些没有能力为子女留下一套房产的人,看着其他人都给子女留下房产,还会觉得十分愧疚。又怎么可能将房产抵押给银行呢?这样,他们不仅觉得对不起子女,还会认为让子女难堪。 而对子女来说,不管对父母有没有孝心,也不管父母生活得怎么样,也是打心里不愿老人以房养老。这不仅意味着父母的财产会最终变成银行的,而且会让人产生不孝顺的印象。所以“以房养老”走进现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详细] |
![]() 一方面是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和不动产传承观念,另一方面则是不得不面临的老龄化社会给政府和国家养老金使用带来压力的现实,四地试点的消息引发民众对“以房养老”话题的激烈讨论。 网友:仅三成网友赞同“以房养老” 在参与人数众多的新浪微博话题讨论组里,有超过4000名网友参与了“以房养老”的接受度调查,其中有超过67.9%的网民对“以房养老”的态度为“无法接受”。仅有不到3成网友表示“可以接受”。在愿意接受“以房养老”的网友中,绝大多数的观点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实施多年且效果明显,还有一部分赞同者表示,“以房养老”可以让独生子女从给双方父母养老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中解放出来。 业内人士:具体操作复杂 多持观望态度 事实上,保险公司对这个“新事物”也多持观望态度。有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房养老”虽然开始试点工作了,但作为金融机构,各家保险公司也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有自己的担心。第一担心房价下跌、抵押物缩水;第二担心中国的土地使用权只有70年;第三担心房屋产权不清晰,老人去世后子女再纠缠。此外,还有一个风险是通胀风险。该人士坦言:“面临的具体操作问题的确相当复杂。” [详细] 专家:实施确有难度 需冲破多重障碍 有专家认为“以房养老”仍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推动试点顺利开展,一方面亟待试点细则“落地”,另一方面,还需要多宣传这个新生事物,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叶学平说,对一些特殊人群来说,以房养老模式很好,可是接受度不高,各方应该加强舆论引导,让这个新事物更容易被接受。 [详细] |
网友“千千8888”: 试点以房养老,是有房养老者的福音,以后可以不用增加儿女的负担,用自己的房子给自己养老。 |
网友“可爱的弘毅”: 分情况吧,我觉得“以房养老”非常适合“三无”、失独、无子女或空巢老人,他们会受益的。 |
网友“迷你迷你的心”: 有无孩子我都不会接受。我可以把房子卖了,存理财,每个月的利息加退休金可以让我生活得很好,如果老死了,还可以把钱托给信得过的人和机构去回馈社会。辛苦一辈子,最后房子给了保险公司,别开玩笑了! |
为什么非要把房子抵给保险公司、银行或政府?我自己把房子卖了,钱存银行要么买稳健的理财产品,要么就吃点活期利息慢慢花,或者租出去用租金养老,不是更好? |
结语
|
以房养老,在我国还是一种新兴金融产品,它的效果到底如何还有待市场的检验。在目前情况下,“以房养老”是社保体系的“补充”,这一“补充”要发挥作用,还需要先把被补充部分——公共养老体系的窟窿先补上。政府不断完善养老体系,以及子女应尽的孝道,恐怕还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根本之道。 以房养老,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生意”。养老这一最不应该成为生意的生意,多方纠结非常正常。老人面临养老的纠结,正折射出国家遭遇成长的烦恼。希望能给老人们幸福晚年的不仅仅是“房”。 |
联系我们
|
||
网站合作 | 0755-88350114 | |
媒体合作 | 0755-88351501 | |
2355617012@qq.com | ||
本期策划 |
Cryil |